量子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资讯  »  刚火出圈就被封杀,他摊上事了  »   返回上一页

刚火出圈就被封杀,他摊上事了 -

最近风靡全网的ChatGPT,大家都玩过了吗?

比尔·盖茨赞其出现「不亚于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诞生」。

马斯克大呼「厉害得吓人」 。

一时间,各行各业人人自危,生怕自己的职位被它取代。

甚至,纽约教育系统已将ChatGPT全面封杀,因为它能帮大学生写作业。

鱼叔也试着玩了玩。(点此回顾)

虽然ChatGPT在电影方面,还有点「人工智障」。

但假以时日,谁又能说得准它能提升到怎样的程度呢。

ChatGPT能不能取代我们的工作?

它会提供更多便利?还是平添更多烦恼?

35年前一部国产片,豆瓣8分+,以超前的想象和犀利的视角,早已替我们做出了解答——

《错位》

可能很多人都幻想过,能否在不失业的情况下,让AI替自己工作。

有博主试验让ChatGPT替自己写文案。

发现只要稍加调教,就能原地上岗。

那么,或许……?

本片男主,科研局的赵局长(刘子枫 饰)也动了这一念头。

他虽说身居要职,但也和今天的打工人一样,有严重的工作焦虑。

他是老派的知识分子,踏实肯干,却不擅长待人接物,难以适应体制工作。

每天发表讲话、赶场开会,还得应付各种酒局、上下打点关系,这些都让他心力交瘁。

影片一开始就以先锋性的拍摄手法呈现了一段超现实的梦境,揭示了他严重的精神内耗。

梦里,他站在发言台上,周遭一片橙红,弥漫着火烧眉毛的紧张感。

没有听众,围着他的是一圈形状各异的几何体。

但眼前的一堆堆话筒,依然无声地催促他讲话。

他感到来不及了,必须马上念完手中的发言稿。

但忽然间,无数张纸从天而降,恍然觉得一辈子都被困在了这些纸张里。

噩梦中惊醒后,他起身坐在桌前,平复着残余的不安感。

书架上一个小机器人映入眼帘,他拿下来把玩了一番,陷入了沉思。

科研,才是他所擅长的。

他早已掌握了尖端的技术,他设计的机器人被俄国和德国争抢着购买专利。

巧的是,他刚被告知,实验室进口了一批特殊的仿生材质,可以让机器人呈现以假乱真的皮肤效果。

既然万事俱备,赵局长决意付诸行动。

他对着电脑敲敲打打,将一堆线路、金属元件进行组装,经过夜以继日的测验,终于大功告成。

另一个赵局长,惊艳诞生了。

初代版本虽不完美。

但好在具备很强的学习功能,可以通过长期的信息输入不断完善。

赵局长悉心调教后,终于实现了机器人替自己上班的愿望。

只需拍拍手,机器人就穿戴整洁地提着公文包奔赴工作地。

面对大小会议。

机器人版赵局长能在短时间内将发言稿一字不落地背下来。

无论多少人的场面都稳如泰山,自信应对。

真正的赵局长还沉浸在香甜的睡梦中时。

假赵局长已经干完了堆成山的工作,而且能确保不出任何差错。

最惊喜的是,各种突发状况,他也能随机应变。

一次,开会时机器人突然短路,后背出现红色的火光。

不幸被同事撞见了,来了句「赵局长,你怎么着火了啊?」,让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他的身上。

假赵局长反应迅速地完成自我修复,反而泰然质问对方哪里着火了。

在对方失口道歉后,他又非常巧妙地把话题引到了保险大会的主题上。

「刚才那位同志说我着火了,着火不要紧,为什么呢?因为我参加了保险。」

不仅化解了尴尬,还给与会人员留下了智慧又风趣的良好印象。

还有一次,假赵局长被拉着去了酒局。

推脱不掉,被强灌了几杯酒。

这时他还没有被设定能喝酒的程序,导致马上身体就出了问题。

但他及时找借口离场,在倒地之前踉跄着奔回了家。

完全是一个靠谱的打工人替身,让真赵局长打消了各种顾虑。

科技的登峰造极向来伴随着种种隐忧。

就像如今ChatGPT让很多人担心自己会不会因此被淘汰。

本片也拍出了这一科幻片最经典的母题——人工智能的反客为主

机器人超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不仅对上班游刃有余,还飞速适应了人类其他生活状态。

他把抽烟喝酒发展成了兴趣爱好。

还津津有味地看爱情电影,从图书馆里借来情感书籍。

身份定位偏离到一定程度,就发展到了僭越的地步。

赵局长原本有个女友小杨,但因工作繁忙两人聚少离多,感情一直不温不火。

小杨曾拜托赵局长动用关系把她也调到科研局,被老实怕事的赵局长拒绝了。

一天,赵局长原本约好与小杨共进晚餐,没料临时来了个会。

他只好在门口贴了张纸条,告知小杨取消约会。

谁料,真赵局长前脚刚走,假赵局长就撕了纸条。

还模仿人类的样子拾掇了一番,喷了一身香水,美美地前去赴约。

赵局长的恋爱难题,到了假赵局长手里,居然轻轻松松就解决了。

一见面,假赵局长就把家里钥匙送到了小杨手里,对她的所有要求全都应了下来

又有一日,上头发来文件,要求下传到各个部门。

文件内容是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工作风气,消减文山会海的现象。

假赵局长一看,这不是要绝了他后路嘛。

他不仅没有按指示下传思想,还将文件偷偷藏了起来

这无疑给真赵局长捅了篓子。

对女友没法交代,多年来树立的勤恳踏实的工作形象也尽毁。

赵局长气急败坏,冲上去就是一巴掌,结果疼的只是自己的手。

但好在,这些危机最终都被化解了。

影片并没有着重呈现技术的双刃剑效应。

片中,即使状况百出,最终决定权依然掌握在人类手中。

赵局长威胁机器人,如果他再违抗指令就被一键销毁。

假赵局长马上乖乖把文件交出。

没了文山会海后,赵局长决定给机器人换张皮,送到高危工作一线去。

警告他,如不服从,就不给充电。

机器人也有了反抗行为,背着赵局长买了充电线,自己在开会时偷偷充电。

没料,买的是规格低的民用充电线,造成会场跳闸,瞬间陷入漆黑之中。

类似种种人类危机,其实更像是一场场暂时失控的闹剧。

实际上,影片比起对人工智能的担忧,更忧虑的是人类社会本身

片中处处讽刺了体制内工作的官僚作风,不必要的职场社交。

强调了赵局长在职场中身不由己的无力和无奈 。

片中,从酒局仓皇逃出时,赵局长与秘书的对白尽显其工作上的错位感。

——你是不是病了?

——没有没有。

——那你刚才?

——在设计上我有个想法。

——那也不该失态啊。

——这对智能人类研究很可能有所突破,请您来看看我的数据。

——今天下午还有会,处长还在等你呢。

赵局长迫于无奈,才会利用科技手段逃避问题。

他将不愿意做的事移交给机器人,让他替自己适应糟糕的环境。

但透过这一爽文的表象,不难发现根源问题从未得到解决。

片中有一处极具现代感的画面,寓意鲜明。

通往办公室的走廊,设计了八重一模一样的大门。

推开这扇门,还有下扇门,给人一种永远走不到尽头的错觉。

这一设计观感颇有气势,但实际只会给人平添麻烦,让实际工作的开展变得异常艰难。

讽刺的正是流于形式,徒有其表的工作。

赵局长给机器人灌输工作观念时,提到工作有喜欢的部分也有不喜欢的部分,机器人只需要做不喜欢的那部分。

但具体哪部分是喜欢的,哪部分是不喜欢的呢?

赵局长也说不清楚。

也正像那八重一模一样的大门,他也很难去界定哪几扇自己推开,哪几扇让机器人代劳。

当不喜欢的部分满溢到喜欢的部分,假赵局长也就一点点吞没了真赵局长的生存空间,直至完全取代。

换个角度看,这不正是工作对人的蚕食、异化

赵局长的危机,早在机器人出现之前就已然存在了。

在机器人投入使用之前,赵局长为机器人准备衣服时。

他看到一套满意的西装,下意识说「这个不错,适合开会。」

秘书惊讶地问,「开会?」

赵局长连忙改口,「适合工作。」

开会与工作划上了等号,可见工作早已变了味。

赵局长还给机器人制定了一套工作逻辑。

即,工作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不想做什么就不做。

而是只有做了不想做的,才能去做想做的

因此,假赵局长应该爱上开会。

显然,这是赵局长原本用以自我麻痹的话术,也是很多现代人面对工作自我规训的方式

但赵局长最终没能说服自己。

便只能将这一套强行灌输给没有情感判断能力的假赵局长。

因而,机器人更能更像他分裂出去的一部分自我。

当他失去工作的自由时,他只能在自我身上建构起另一套权力关系,牺牲部分人格,保全另一部分人格的自由。

类似《人生切割术》中,让人的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产生记忆分离,个体一部分永远被囚禁在工作里,另一部分完全属于生活。

虽说相较之下,此片带着80年代特有的理想主义气息,赵局长并不是为偷懒才创造一个机器人,他只是想在有限的时间里专心搞科研。

但最后的结果还是相似的。

赵局长不仅没有从工作中解放出来,还彻底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和完整性。

究其根本,系统的问题,无法绕过系统得到解决

赵局长和同事聊天时,发现对方虽是会召开方 ,但也厌恶开会、怕开会。

那又为什么要开会呢?

「中央开了,部里开了,省上开了,我们不开,没法交代。

我不开行吗?

这可是个态度问题。」

赵局长的秘书,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工作异化了的形象。

她比假赵局长更像一个机器人,固守时间表,完全不懂得变通。

口头禅是「不去不好吧?」

即使发现赵局长被机器人取代,也坐怀不乱。

因为,作为一颗系统中的螺丝钉,目的只是维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

赵局长借机器人逃避问题的方式,反而加固了工作既有的逻辑壁垒。

当赵局长发觉一切开始失控,决定教育假赵局长时。

假赵局长的反应是「那么咱们也开个会」。

后来,上头整改官僚作风后,赵局长满心欢喜地辞掉了机器人,信心满满地投入工作。

却发现一切仍是骗局,批评归批评,会还是照开不误。

假赵局长在会上发言,「有些人想多工作,有人就是不让干」,俨然官僚做派。

在机器人毁灭人类之前,人类已经先一步钩织了厚厚的茧房,将自己困在了绝境中。

这一深刻的主题表达,正是这部影片作为国产科幻片的前卫之处。

和现在拼技术的重工业科幻片不一样,它本质是一部职场讽刺片,和黄建新的另一部《黑炮事件》是共通的。

两部电影的主角都叫赵书信,片里还又提「下棋」,对形式主义、官僚作风的批判更是一脉相承。

由此再回到ChatGPT话题,就能更清晰地发现问题所在。

很多人发觉自己的工作有被取代的风险,本质上其实是工作原有的风险。

ChatGPT完全可以取代一些爆款文案,精准复刻微博、小红书风格。

正说明很多人做的都是一些千篇一律、惰于思考的工作,就像赵局长满篇空话、套话的发言稿,不顾内容的「同意」。

即使不被人工智能取代,也还是会被其他人取代。

学生能靠ChatGPT交作业也反过来说明,老师给出的作业要求本身是有问题的。

真正有卓见的老师,思考的不是如何禁掉新技术,而是如何利用新的技术实现更好的教育。

毕竟,教育真正的建树,正在于那些ChatGPT永远无法替代掉的部分。

当下,整个社会情绪都流露着对工作的深恶痛绝。

早日退休,不再工作成了大部分人的终极理想。

但人们仅仅是厌恶工作吗?

实际上,反抗的是乏味、冗余的世俗价值标准。

厌恶的是像电影中那样,将生命消耗在无意义的会议和社交里。

那么或许,我们该担心的不是人工智能的革新。

而是我们自身的不革新。

全文完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