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资讯  »  《河边的错误》比余华原著更现实 质量上乘有相当胜算拿奖  »   返回上一页

《河边的错误》比余华原著更现实 质量上乘有相当胜算拿奖 -

出身90年代的魏书钧,虽然作为导演的履历不长,但可以称得上在戛纳一路“过关晋级”速度最快的中国青年导演。

2018年,他执导的《延边少年》获第71届戛纳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特别提及奖 。2020年导演的长片《野马分鬃》入围第73届戛纳电影节官方单元。2021年,《永安镇故事集》入围戛纳平行单元导演双周的展映。

再到2023,全球走出新冠疫情阴影、电影产业全面复苏的第一年,他的《河边的错误》入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参与“一种关注”大奖角逐。

一步一个脚印, 魏书钧的戛纳之路走得极为扎实 。

△ 温馨提示:以下内容包含剧透

01 一次“黑色”的创作

和此前作品强烈的自传性质不一样,《河边的错误》是魏书钧第一次涉猎黑色电影类型创作。

本片改编自著名作家余华的同名中篇小说,讲述了1995年一座江南小城里发生的一连串离奇命案。

傍晚的河边,一个孤苦无依的老太太被砍刀一击致命。

朱一龙饰演的警探马哲临危受命,对这个疑案展开调查。

马哲曾在云南公干的时候立过三等功,非常受到领导重用,专门把小城里因生意萧条而倒闭的电影院分拨给马哲的办案小组工作。 马哲的妻子是位小学老师,怀孕不久,每天都在期盼着新生命的到来。

原本春风得意的马哲,在经手这个案子之后,人生似乎一下子被困在无法逃脱的迷离夜色中,他和搭档的警官小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只能发现越来越多的疑点。

死者曾经收留的疯子不知去向,邻居都认为他个性怯懦和善,不像拥有暴起杀人的能力;将手袋遗失在河边的偷情情侣,尽管知情不报,却拥有有效的不在场证明;纺织厂的理发师许亮有流氓罪的前科,并且对于被定罪入狱服刑有一种心如死灰的逆来顺受,却并没有任何动机和证据将他和案情联系起来…

线索链上的每一个人证都陆续以各种各样的原因自杀,办案陷入僵局。

就在马哲对工作一筹莫展的时候,妻子肚子里的孩子被查出了有基因突变的可能,他的家庭生活也陷入混乱。

小城的黑夜里,雨总在无情地下。正在马哲陷入重重的自我怀疑时,最初发现尸体的小男孩被杀,一下子击垮了他作为警探的自尊。

马哲萌生辞职的念头,将调查工作委派给部下小谢。不料,嫌疑人之一的疯子却主动找上了他,事情向着他无法控制的方向发展…

02 比原著更“现实”

在魏书钧的手中,余华的小说呈现出不同面貌。

原作中极致的荒诞癫狂和暴戾在电影剧作中被温和化处理, 暧昧地更加倾向现实主义。

影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并不夸张,各有特色,带有九十年代理想主义的质感:

河边的偷情情侣,因为诗歌而相知相恋,彼此以录音磁带和情书作为信物; 搭档的警官小谢,暗恋同事女警察,表达好感的方式是陪着加班和表演劈叉;公安局的领导喜欢打乒乓球,支持单位的乒乓球队伍出去比赛争光;办案小组为了明确尸体上的伤口是什么样的刀以什么样的方式造成的,在办案的电影院舞台上吊着好几只死猪,用一把把刀砍过去做实验…

余华的原著中,就已经将“凶手是谁”的悬疑性弱化,着重白描在一个疯癫的世界中寻找真相和答案是何种程度的不可能。

文学在营造一个微观世界的合理性上,有催眠一般的强大力量,能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走向设定的结论。 而在魏书钧的呈现中,凶手是谁变成了最不要紧的麦高芬——如何在一个个“电影化”的场景中,呈现他作为导演的想象力,展现他独特的美学趣味,成了本片的高光所在。

朱一龙饰演的马哲,在整理办案思路的时候,脑海中的思维导图被投影在办公的电影院大银幕上,摄影机燃烧,形成了几乎“电影中的电影”一般的梦境效果;萧条的影院被改造成办案小组的据点,工作人员在拆除影院设备装饰的时候,大门口招牌上的“电影”两个字哐当一声掉下来。

河边偷情的情侣本是一条无关紧要的旁支剧情,但是魏书钧一定要写出“无论你什么时候来,我都在B面的第一首歌等你”这样文绉绉的情话,录在磁带上《花心》这首歌的背面,作为证据收录。

诸如此类“迷影的”、文艺的私货,在影片中俯拾皆是。

和悬疑的思路再次背道而驰,对“黑色电影”的类型进一步深描,他刻意将影片的节奏降慢,辅以无处不在的暖色蓝光,叠加胶片摄影的加成,营造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影像质感。

在剧作层面,魏书钧通过寻找凶手这一任务,以心理分析的手法对于朱一龙饰演的警探马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他意图卸任之后,过着专注“买淘烧”、服务怀孕妻子的生活,但脑海中办案的马达从未停止过,疯子在他的生活场景中一次又一次以超现实的方式出现,于纵深处刺探着他的理性。

观众随着他穿着黑色皮夹克的身影一次次冒着大雨穿过小城的石板路,渐渐和他一起陷入真实和虚幻的迷惘,承受那份荒诞世界中的孤独。

朱一龙的表演也赋予了马哲这一角色更坚实的质感 。

办案越来越一筹莫展,他脸上的线条愈发显得瘦削坚硬。在导演调度下,他不断在表演上做减法、再做减法,为影片高潮的崩溃蓄力。

在奇情抓马叠出、政治交锋激烈的“一种关注”单元,电影《河边的错误》恐怕远不是最有噱头的电影。但本片扎实的制作功底,对“黑色电影”类型在中国的实验,以及导演魏书钧突出的个人影像风格,或许能获得好莱坞出身的评审团主席约翰·C·赖利的青睐。

放到“一种关注”单元参赛片中横向比较,《河边的错误》质量上乘,在评审团奖和最佳导演奖上都有相当的胜算。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